如何高校降低论文aigc率?

时间:2025-07-08 10:26 作者:毕业在线网


降低论文的 AIGC 率(即减少 AI 生成内容的特征,让文本更接近人类自然写作),核心在于弱化 AI 生成的典型痕迹(如过度流畅、逻辑刻板、缺乏个性化表达),同时强化人类写作的独特性(如具体细节、个人视角、思维跳跃)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:
一、从 “使用 AI” 的源头控制:减少依赖,明确 “人机分工”
AI 生成内容的痕迹越重,越容易被检测。与其生成后大幅修改,不如在写作初期就明确 “AI 仅辅助,核心内容人工主导”:
 
AI 只做 “信息整合”,不做 “观点输出”:
用 AI 整理文献摘要、罗列数据(如 “2023 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排名前 5 的国家”),但核心观点(如 “为什么某国专利增长更快”)、分析逻辑(如 “数据背后的产业政策影响”)必须自己写。
用 AI 生成 “碎片素材”,而非完整段落:
例如,让 AI 输出 “3 个关于机器学习在农业中的应用案例”,但每个案例的具体分析(如 “该案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借鉴意义”)必须人工补充,避免直接复制 AI 生成的连贯段落。
拒绝 “一键生成全文”:即使是初稿,也需分段生成(如先写引言,修改后再写下一部分),每段生成后立即人工干预,避免 AI 的 “统一风格” 贯穿全文。
二、深度修改 AI 生成内容:打破 “AI 特征”
AI 生成的文本有明显规律(如句式单一、用词模板化、缺乏细节),修改时需针对性 “破局”:
1. 拆解 “AI 长句”,增加 “人类化短句”
AI 偏爱冗长、结构完美的长句(如 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工智能作为其中的核心分支,在近年来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,在金融、医疗、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巨大的发展潜力”),而人类写作常穿插短句,节奏更灵活。
 
修改方法:
将长句拆分为多个短句,加入口语化连接词(如 “不过”“事实上”“有意思的是”),甚至故意保留轻微的 “不完美”(如合理的重复、补充说明)。
例:
AI 原句:“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分析,能够实现疾病的早期预测,从而提高治疗效率并降低医疗成本。”
人类化修改:“人工智能能分析海量医疗数据,这一点确实厉害。它能提前发现疾病征兆 —— 别小看这个,这直接让治疗快了不少,花的钱也少了。”
2. 替换 “AI 模板词”,注入 “个性化用词”
AI 依赖高频 “学术套话”(如 “综上所述”“由此可见”“在一定程度上”“具有重要意义”),且用词重复率高(如反复用 “提升”“优化”“促进”)。人类写作则会根据语境选择更具体的词,甚至加入个人习惯用词。
 
修改方法:
用具体动词替换模糊词:“提升效率”→“让处理速度快了 20%”;“优化流程”→“把原来 3 步的操作减到了 1 步”。
加入领域内的 “专业黑话” 或个人研究中的特定表述:比如研究 “神经网络” 时,AI 可能说 “神经网络模型的精度提升”,而你可以写 “我们训练的 CNN 在第 3 个卷积层加了残差连接后,mAP 直接涨了 3 个点”(“CNN”“残差连接”“mAP” 是领域术语,“涨了 3 个点” 是研究者常用口语)。
减少套话:把 “综上所述,本文认为…” 改为 “综合前面的分析,我觉得更关键的是…”(加入第一人称,更像人类思考)。
3. 补充 “细节与瑕疵”,避免 “AI 式完美”
AI 生成的内容往往 “滴水不漏但空洞”(如只说 “某方法有效”,不说 “在什么条件下有效,什么情况下会失效”),而人类写作会包含具体场景、数据、甚至 “自我修正”(如 “这里最初的分析有误,后来发现…”)。
 
修改方法:
加入 “具体案例 / 数据”:AI 写 “某算法在图像识别中表现优异”,你可以补充 “比如在我们用的 CIFAR-10 数据集上,它的识别准确率达到 92.3%,比传统 SVM 高了 8 个百分点,但在夜间拍摄的图片上,准确率会掉到 75% 左右”。
加入 “个人研究痕迹”:比如 “这段代码我调试了 3 天,最初总在第 128 行报内存溢出,后来发现是 batch size 设太大了,改成 16 就好了”(AI 很少写这类 “过程性细节”)。
允许 “合理不完美”:人类写作可能有逻辑跳跃(如 “这里和上一节的结论看似矛盾,其实换个角度看…”)、口语化补充(如 “—— 哦对了,这个数据是 2024 年最新的,之前的旧数据可能不准”),这些反而会降低 AI 检测率。
4. 打乱 “AI 逻辑节奏”,模拟 “人类思维波动”
AI 的逻辑链过于 “线性完美”(如 “问题→原因→解决方案→结论”),而人类写作常出现 “折返”“补充”“强调”(如先抛出结论,再回头解释原因;或在分析中突然插入一个相关但非核心的例子)。
 
修改方法:
调整段落顺序:比如 AI 按 “定义→特点→应用” 写,你可以先写 “我在实验中遇到一个情况(应用案例),后来才发现这和它的一个特点有关(特点),先解释下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(定义)”。
加入 “强调或补充”:在关键观点后加括号说明(“这个结论只在样本量超过 1000 时成立,之前样本少的时候我试过,结果完全不对”)。
三、注入 “个人研究独特性”:让内容 “不可被 AI 复制”
AI 能模仿通用知识,但无法复制你的独家研究数据、个性化分析视角、甚至研究中的 “失败经验”,这些内容是降低 AIGC 率的 “终极武器”:
 
加入 “独家数据 / 结果”:比如你做了问卷调查,AI 无法知道具体的 “回收了 237 份问卷,其中 18-25 岁受访者占 62%,他们中 78% 认为…”,这些具体数据只能由你写出,且充满人类收集、整理的痕迹。
输出 “反常识分析”:AI 倾向于附和主流观点(如 “人工智能会提升生产效率”),而你可以写 “但在我们调研的 3 家小工厂里,工人反而因为要学 AI 操作,前 3 个月的效率降了 15%—— 这说明技术落地需要考虑员工培训成本”,这种基于个人观察的 “反常识结论” 很难被 AI 模仿。
描述 “研究过程中的纠结”:比如 “最初我想用 A 模型,但试了之后发现它处理不了缺失值,后来换成 B 模型,虽然精度低了点,但更实用 —— 这个选择其实纠结了很久”,这类 “决策过程” 是人类独有的思维痕迹,AI 几乎不会生成。
 


上一篇:为什么各大检测论文重复率和ai率的平台检测结果各不相同? 下一篇:论文查重降低aigc后怎么才能保证原有价值?
  • 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wenda/5088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
  • 论文查重
    • 版权声明:本网站内容来自网络整合,如有侵权联系站长删除!
    • 毕业在线网,查重结果100%与学校一致!大学毕业/期刊/职称论文查重平台,国内高校认可最靠谱学位论文检测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