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把 AI 的 “工整话” 改成 “人话”
-
别用 “学术模板”:
✖️ AI 常用:“本文基于 XX 理论,从 XX 维度分析了 XX 问题。”
✅ 改成:“我在研究时发现,XX 问题其实和 XX 因素关系很大,结合 XX 理论来看……”(加 “我”“发现”“其实” 这些像人说话的词)。
-
拆长句、加口语:
把 AI 生成的长句子(比如 50 字以上)拆成 2-3 句,中间加 “说白了”“需要注意的是” 这种日常连接词。
例:“通过实验数据可知该方法具有高效性” → “实验数据显示,这个方法效率很高。说白了,就是比传统方法快很多。”
-
插真实案例 / 数据:
随便找个身边的例子(比如 “我们公司去年用了这个技术,成本降了 20%”),或百度搜行业报告里的一句话(注明来源,比如 “据 2024 年 XX 行业报告,XX 现象占比 35%”)。
-
写 “研究时的小插曲”:
在方法或讨论部分加一句真实经历,比如:“刚开始数据总是对不上,后来发现是样本选偏了,重新调整后结果才合理。”(AI 不会写自己犯错,这就是人类痕迹!)
-
先讲问题,再给答案:
✖️ AI 结构:定义→分类→优势→结论(太死板)
✅ 人类结构:先写 “现实中遇到了什么问题”(比如 “很多企业用 XX 技术时总踩坑”),再分析 “为什么会这样”,最后说 “怎么解决”。
-
小标题加 “问号”:
把 “3.1 技术优势” 改成 “3.1 为什么这个技术能省钱?从 XX 公司的教训说起”,像人平时思考问题的角度。
-
替换 AI 高频词:
用 Word 的 “查找替换” 功能,把这些词换掉:
✖️ 首先 / 其次 / 最后 → ✅ 其一 / 还有一点 / 最重要的是
✖️ 综上所述 / 由此可见 → ✅ 结合实际来看 / 说白了
-
加 “冷门词” 干扰:
每段找 1 个词换成不常用的说法,比如 “分析” 换成 “琢磨”,“应用” 换成 “用起来”,让检测工具摸不准规律。
-
用手机读,哪里卡壳改哪里:
手机屏幕小,读到不顺的地方(比如 “绕圈子” 的句子),直接改成你平时说话的样子(比如 “这个理论很难懂,其实就是说……”)。
-
加 “个人观点”:
在讨论部分写一句你的看法,比如 “我觉得这个方法更适合小公司,大公司可能需要调整”,别全抄 AI 的客观描述。
-
加 1 个真实例子:随便写一个你知道的案例(比如 “我实习的公司用 XX 方法解决了 XX 问题”)。
-
改 3 个高频词:全文搜索 “首先”,换成 “一开始”;搜索 “研究表明”,换成 “我发现”。
-
拆 2 个长段落:把超过 4 行的段落拆成两段,中间加一句过渡(比如 “具体来说……”)。
-
加 1 句 “抱怨”:在方法部分写 “数据收集时遇到了 XX 麻烦,后来找老师帮忙才解决”(模拟人类做研究的真实过程)。
-
检查参考文献:加 1 篇 2024 年的文献(比如百度搜一本相关的书,写上书名和作者)。
AI 写的东西太工整、太流畅,检测工具一看就怀疑。你只要让内容有点 “人话”(口语化)、有点 “个人痕迹”(案例 / 经历 / 观点)、结构别太 “规矩”,检测工具就会觉得 “这更像人慢慢改出来的,不是 AI 一键生成的”!
上一篇:
AI写的论文要怎么降低论文aigc检测率? 下一篇:没有了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jiangaigclv/4834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