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同学明明全程自己写论文,查 AIGC 率时却莫名飙高,甚至怀疑检测系统 “瞎判”—— 其实不是系统出错,而是你写作时不小心踩了 “AI 特征雷区”。这 5 个原因特别常见,看完就能搞懂误判逻辑,下次写的时候就能避开。
AI 写句子总爱 “四平八稳”,比如 “通过 A 方法验证 B 假设,结果显示 C 结论成立”;但真人写论文时,会有自然的 “语序波动”,比如 “先试了 A 方法,没出结果,后来调整了参数再测,才验证了 B 假设,最后得出 C 结论”。
如果你的句子写得太 “顺”,没有这种 “先错后对”“临时调整” 的自然语序,系统会误以为是 AI 的 “线性逻辑”——真人写作的 “不完美语序”,反而成了区别 AI 的标志。
很多同学为了显得 “专业”,总用高频学术套话:“综上所述”“本研究认为”“基于上述分析”“具有重要意义”—— 这些表达 AI 也爱用,因为训练数据里满是这类套话。
但真人写的时候,会不自觉加 “个人痕迹”,比如 “从这几篇文献的对比来看”“我做实验时发现”“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能看出”。少了这种 “个人化前缀”,纯套话堆砌就容易被误判。
比如写实验时,你只写 “最终误差控制在 5% 以内”;但真人写作会带 “过程补充”,比如 “第一次测误差 8%,后来发现仪器没校准,校准后再测 3 次,误差才降到 5% 左右”。
AI 只会给 “标准答案式结果”,不会加 “校准仪器”“测了 3 次” 这种 “冗余细节”;而这些 “非必要的过程描述”,恰恰是系统判断 “真人写作” 的关键。
AI 写论文时,背景、方法、结论每段差不多长,语义密度均匀;但真人会自然 “侧重重点”—— 比如写 “实验方法” 时,会多写 “这个步骤要注意温度控制在 25℃,不然数据会偏”,而 “研究背景” 只简单带 “近年该领域研究集中在 XX 方向”。
如果你的论文每部分都 “平均用力”,没有 “某段详、某段略” 的起伏,系统会觉得像 AI 的 “均匀输出”,进而误判。
AI 生成引用时,格式看着规范但可能编假信息;而真人引用时,会有 “核对痕迹”,比如 “原文献作者名是 Zhang,不是 Wang,核对数据库后修正”“这篇文献里的观点和我实验结果一致,所以重点引用”。
如果你的引用只写 “[1] 作者。标题 [J]. 期刊,年份,卷 (期): 页码.”,没有任何 “核对 / 关联说明”,系统可能会把 “纯标准格式” 误判成 AI 生成的引用。
-
加 “过程细节”:写数据、实验时,多补 1 句 “小插曲”,比如 “测的时候仪器卡了一次,重启后重新测的”;
-
换 “个人表达”:把 “综上所述” 改成 “从我的研究过程来看”,“本研究认为” 改成 “结合数据能发现”;
-
故意留 “自然起伏”:重点部分多写 2 句细节,非重点部分少写,别追求 “每段一样长”。
如果改完还是担心误判,或者某段不知道怎么加 “真人痕迹”,可以把具体句子发给我,帮你看看是不是踩了 “AI 雷区”~
上一篇:
查重率低但AIGC率高?一文读懂学术检测中的两大核心指标差异! 下一篇:
AIGC 率检测原理是什么?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jiangaigclv/5410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