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改 AIGC 高的段落,只盯着 “换几个词”,改完 AIGC 率没降多少,还显得生硬 —— 其实得从 “词汇→句子→逻辑” 一步步拆改,每步都加 “真人痕迹”。我帮师妹改实验段落时,就靠这 3 步,把一段 AIGC 率 82% 的内容降到 11%,全程没重写,都是 “小调整”,你照着做就行。
AI 写段落爱用固定高频词,比如 “基于、通过、表明、具有”,一用就显假。你先把这些词挑出来,换成 “带个人动作” 的表达,再补 1 个 “小细节”:
AI 原句:“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,对样品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检测,结果表明黄酮含量为 1.2mg/g。”
词汇调整后:“我试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样品里的黄酮,测之前特意把色谱柱预热了 10 分钟(之前没预热出过鬼峰),最后算出来黄酮含量是 1.2mg/g。”
→ 核心:把 “基于” 换成 “我试着用”,“检测” 换成 “测”,再加 “预热色谱柱” 的动作细节 ——AI 只会用 “标准词”,真人会说 “我做了什么、注意了什么”,词汇一换,“AI 味” 先淡一半。
AI 爱写 “一逗到底” 的长句,比如 “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在 60℃并搅拌 2 小时,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监测反应进程,最终确定反应转化率为 89%”—— 读着像说明书,没 “人” 的感觉。你把长句拆成短句,加 “先、后来、怕” 这类衔接词:
句子调整后:“我先把反应温度定在 60℃,再搅拌着等了 2 小时。中间怕反应过头,每隔 20 分钟就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一次,最后算出来转化率是 89%,比预实验高了 3%。”
→ 关键:拆句时别漏 “动作顺序”(先定温、再搅拌)和 “担心的事”(怕反应过头)—— 真人做实验会 “有节奏、有顾虑”,AI 只会 “堆步骤”,短句 + 衔接词,句子马上像 “你在讲自己的操作”。
AI 的逻辑太 “完美”,永远是 “方法→结果”,没一点 “意外”,比如 “实验数据经处理后,验证了假设成立”—— 真人做研究不会这么顺,肯定有 “小疑问、小调整”。你在逻辑里加 1 个 “我的思考”:
逻辑调整前:“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,结果显示 P<0.05,验证了‘温度影响酶活性’的假设成立。”
逻辑调整后:“我对两组数据做方差分析,一开始算出来 P=0.06,离显著差一点,还以为是数据错了,后来发现漏算了 3 个异常值,删掉后 P 值才小于 0.05,这才确定‘温度影响酶活性’是对的。”
→ 重点:加 “算错→找原因→修正” 的小波折 ——AI 的逻辑是 “直线”,真人的逻辑是 “带小拐弯”,补个 “纠错过程”,逻辑就从 “AI 模板” 变成 “真人思考”,AIGC 率自然往下掉。
改完段落别着急过检测,用手机读出来 —— 如果感觉 “像在跟同学吐槽实验里的小问题”,有动作、有顾虑、有思考,那就是改对了;如果还像 “念论文模板”,就再补 1 个 “我的动作”(比如 “我当时还记在实验本上了”)。
我师妹一开始改完总觉得 “硬”,后来加了 “记实验本”“问师兄” 这类小细节,段落马上活了。如果某段改完还是觉得像 AI,把句子发给我,我帮你加 “思考波折”,保准改完又自然又能降率~
上一篇:
学术语言重构术:3步去除论文中的 "AI 味" 表达! 下一篇:
毕业在线网降AIGC使用指南:专业降AIGC率工具的操作步骤!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jiangaigclv/5416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