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同学好奇:“我自己写的内容,系统怎么知道像 AI?” 其实 AIGC 率检测的核心不是 “读内容”,而是 “抓 AI 写作的‘惯性习惯’”—— 就像通过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判断他是谁,系统也靠 AI 的 “写作套路” 来识别,3 个核心逻辑看完就懂。
先明确一个关键:AIGC 检测和查重完全两码事。
查重是 “对比数据库找重复文字”,而 AIGC 检测是 “分析文本本身的‘写作特征’”—— 比如同样写 “实验结果”,真人会写 “测了 3 次,前两次数据偏了,后来发现是试剂过期,换了试剂才测出准确结果”;AI 会写 “通过 3 次实验验证,最终获得准确结果,误差控制在 5% 以内”。
两者内容都原创,但写作时的 “思维痕迹” 不一样:真人有 “波折细节”,AI 只有 “标准答案式表达”,系统就靠抓这种 “差异” 判 AIGC 率。
AI 写东西依赖训练数据里的 “高频组合”,就像人说话有口头禅,AI 也有 “固定词汇模板”:
比如写 “技术应用”,AI 总爱用 “基于 XX 技术在 XX 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”;写 “结论”,高频出现 “本研究通过 XX 方法证实了 XX 假设,具有一定参考价值”。
这些搭配不是错的,但太 “规整”、太 “通用” —— 真人会灵活换说法,比如把 “创新应用研究” 改成 “在 XX 领域用 XX 技术做的应用探索”,把 “具有参考价值” 改成 “对实际项目能帮上点忙”。
系统会统计这些 “AI 高频搭配” 的占比,占比高了,AIGC 率就会升。
AI 写论文的逻辑特别 “顺”,永远按 “背景→问题→方法→结果→结论” 的顺序走,不会有真人的 “思维跳跃”:
比如真人写 “某技术缺陷”,可能突然补一句 “上次听导师说,某企业就因为这个缺陷亏了钱”;但 AI 只会按 “先讲缺陷定义,再讲缺陷影响,最后讲解决方向” 的线性流程写,没有这种 “突然插入的小案例”。
这种 “无波动的逻辑” 是 AI 的典型特征 ——真人思维会 “发散”,AI 思维只会 “按流程走”,系统一捕捉到这种 “线性惯性”,就会标记为 “可能 AI 生成”。
AI 写内容只给 “关键信息”,不会加 “非必要但真实的细节”,而真人写作总爱带点 “碎碎念”:
比如写实验,真人会写 “称量试剂时手滑撒了一点,重新称了一次,耽误了 10 分钟”;AI 只会写 “准确称量 XX 试剂,确保实验精度”。
再比如写文献引用,真人会写 “这篇文献作者名一开始看错了,核对知网后才改对”;AI 只会写 “[1] 作者。标题 [J]. 期刊,年份,卷 (期): 页码.”。
这些 “多余的细节” 对内容本身不重要,但是 “真人写的” 最有力的证明——AI 不会编这种 “小意外”,系统没看到这类细节,就容易判 AIGC 率高。
很多人以为系统是靠 “找特定关键词”(比如 “综上所述”“本研究”)判 AI,其实不是。
现在的 AIGC 检测用的是 “机器学习模型”—— 它先学了几百万篇 AI 写的文本、几百万篇真人写的文本,记住了两者的 “特征差异”(比如词汇搭配、逻辑节奏、细节多少),然后拿你的论文和这些 “特征” 对比,最终算出 AIGC 率。
知道原理后,降 AIGC 率就简单了:多加点 “真人细节”、换了 AI 的固定搭配、让逻辑偶尔 “跳一下”,系统自然会判定为 “更像真人写的”。如果某段不知道怎么加细节,随时把句子发给我,帮你出主意~
上一篇:
自己写的论文也被标AI生成?解析高AIGC率背后的五大原因! 下一篇:
论文AIGC率过高意味着什么?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jiangaigclv/5411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