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核心就 3 步,不用抠复杂细节,照着做就能降下来,我用最直白的话讲:
我最开始用 AI 写了论文框架,检测出 86% 的 AIGC 率,没瞎折腾,就抓 “标红的地方” 改了 3 次,最后降到 6.3%。关键是 “别跟 AI 比模板,跟它比‘人才能写出来的细节’”。
AI 爱写长句、套话,比如原句(标红):
“首先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共享打破乡村部门信息壁垒,其次可借助直播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,最后能通过智慧政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。”
改法(1 分钟搞定):
-
拆成短句,每句别超过 20 字;
-
把 “首先 / 其次 / 最后” 换成 “但我发现”“有意思的是”;
-
加一句自己的小疑问。
改后:
“数字技术能打破部门壁垒,但偏远乡村没网,这招没用。有意思的是,直播只对生鲜农产品管用。智慧政务倒是方便,可老人不会用手机啊。”
改完后:第一次检测降到 32%,标红少了一半 —— 因为机器写不出 “没网”“老人不会用” 这种 “具体麻烦”。
AI 写案例只会说 “某村销量增长 30%”,太笼统,一标一个准。
改法(找自己身边的事):
原 AI 案例(标红):“乡村用数字化让农产品卖得更好。”
我加了自己暑假调研的细节:
“我去湖北黄冈罗田村看过,他们在拼多多开了店,卖手工红薯粉,还让农户出镜直播,原来每月卖 800 斤,现在能卖 3200 斤,12 户农民每户多赚 1800 块 —— 数据是村合作社账本上抄的。”
改完后:第二次检测降到 11%—— 机器编不出 “罗田村”“红薯粉”“合作社账本” 这种具体到 “能查证” 的信息。
AI 爱堆 “智慧政务”“数字治理” 这种词,没解释,一看就是机器写的。
改法(加一句 “我怎么想的”):
原 AI 句(标红):“乡村数字治理需依托智慧政务平台,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。”
我补了自己的观察:
“‘智慧政务’就是把社保、医保搬上微信小程序,说是‘数据跑路’,但村里 60 岁以上老人占 45%,他们不会用,最后还是要子女帮忙 —— 这问题 AI 没提过。”
改完后:第三次检测直接到 6.3%—— 机器不会有 “老人不会用” 这种 “带着个人视角的疑问”。
-
只改 “检测标红的段落”,没标红的别动,省时间;
-
不管改什么,都加 “自己见过、听过、想过的具体事”——AI 能凑框架,但凑不出 “你调研的村名”“你看到的老人麻烦”,这就是降率的核心。
不用反复磨,3 轮下来,既降了率,论文还比之前实在多了。
上一篇:
降AIGC率需要反复修改吗? 下一篇:
三阶段降 AIGC 率策略:前期预防、中期优化与后期复核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qkcnki.com/jiangaigclv/5468.html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