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动答辩PPT生成入口 | AI写论文工具 | 降AIGC率工具 | AIGC率检测系统
一、引言
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创新,强调思政教育要立足时代前沿、扎根中国大地,整合各类资源、调动各方力量,形成全员、全程、全方位的育人格局。政工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根本任务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凝聚思想共识、激发奋进力量。在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指引下,传统政工工作模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。构建基于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政工工作模式,不仅能够丰富政工工作的内涵与形式,提升其时代性和实效性,更能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、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内涵与特征
(一)内涵解析
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 “大”,即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界限、学科壁垒和主体局限,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从内容上看,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,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,涵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等多个领域;从形式上看,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、线上与线下相融合,注重运用多样化的载体和方法开展教育;从主体上看,它主张发挥学校、家庭、社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,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。
(二)主要特征
开放性与包容性:“大思政课” 不局限于特定的课堂或场所,而是面向社会、面向生活,能够吸纳不同领域、不同层面的资源和智慧,具有开放包容的鲜明特征。
实践性与时代性:它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,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,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,使思政教育始终紧跟时代步伐、回应时代关切。
协同性与整体性:强调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,整合各类育人资源,形成学校、企业、社区、家庭等多方联动的育人体系,体现出协同性和整体性的特点。
三、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对政工工作模式构建的指导意义
(一)拓展政工工作的视野与格局
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要求政工工作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范畴,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。它促使政工工作者不仅要关注本单位、本领域的思想动态,还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整体趋势,将政工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、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,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。
(二)丰富政工工作的内容与形式
在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指引下,政工工作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,而是可以拓展到政策解读、文化传承、实践锻炼等多个方面。同时,工作形式也更加多样化,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、实践基地、社会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工作,提高政工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(三)强化政工工作的协同与联动
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强调多方主体的协同育人,这为政工工作模式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。政工工作不再是政工部门单独的责任,而是需要联合其他部门、整合社会资源,形成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,从而提升政工工作的整体效能。
四、基于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政工工作模式构建路径
(一)确立 “大视野” 的工作目标
立足国家发展大局:将政工工作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,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,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例如,在企业政工工作中,围绕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,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奋斗精神。
聚焦单位中心工作: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,将政工工作融入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中,以思想引领推动业务发展。如在学校政工工作中,围绕人才培养目标,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、社会实践等相结合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关注群众实际需求:以满足群众的思想需求和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,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。例如,在社区政工工作中,针对居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开展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,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(二)构建 “多元化” 的内容体系
强化理论武装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,开展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,帮助干部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、方法,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。
融入实践案例: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案例,如脱贫攻坚、抗击疫情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典型事例,用生动鲜活的故事诠释党的理论和政策,增强政工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传承优秀文化: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政工工作内容,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文化自信,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。
关注热点问题: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,针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,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,帮助他们明辨是非、坚定立场。
(三)创新 “立体化” 的方法路径
线上线下融合:充分利用 “学习强国” 平台、微信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等线上载体,开展理论宣讲、知识竞赛、互动交流等活动;同时,结合线下的主题党日、志愿服务、实地参观等形式,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、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。例如,组织干部群众线上学习党史知识,线下参观革命纪念馆,深化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认识。
理论实践结合: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接受教育、增长才干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、岗位建功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让他们在参与中感悟思想的力量、提升实践能力。如在企业中开展 “技术攻关先锋岗” 活动,将思政教育与技术创新实践相结合。
多方联动协同:加强与其他部门、社会组织的合作,整合育人资源,形成协同工作机制。例如,政工部门与工会、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合作,开展文体活动、心理健康服务等;与地方政府、社区等合作,开展共建共享活动,拓展政工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
(四)健全 “协同化” 的保障机制
组织保障: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政工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,形成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。定期召开工作会议,研究解决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。
队伍保障:加强政工队伍建设,选拔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充实到政工岗位。通过培训、进修、交流等方式,提升政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,培养一支适应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要求的专业化队伍。
资源保障:加大对政工工作的资源投入,包括经费、场地、设备等方面的支持。整合单位内部和社会外部的资源,建立政工工作实践基地、师资库、案例库等,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考核保障: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,将政工工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体系,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工作开展的数量和形式,更要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。通过考核评价,激励各部门和政工人员积极履行职责,推动政工工作落到实处。
五、案例分析:某高校基于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政工工作模式实践
某高校积极践行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,构建了 “四位一体” 的政工工作模式,取得了良好成效:
目标定位: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政工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相结合,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
内容体系: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,涵盖党史学习教育、专业课程思政、社会实践体验、校园文化熏陶等内容的多元化体系。例如,开设 “大国工匠进校园” 讲座,邀请行业精英分享奋斗经历,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。
方法路径:打造了 “线上学习平台 + 线下实践基地 + 校园文化活动” 的立体化路径。线上利用学校思政类公众号推送理论文章、实践案例;线下建立了 10 个校外实践基地,组织学生开展支教、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;校园内举办 “红色文化节”“科技文化周” 等活动,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。
保障机制: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各方资源;组建了由思政课教师、专业课教师、辅导员、行业专家组成的政工队伍;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政工工作开展,并将政工工作成效纳入院系考核指标。
通过该模式的实施,该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,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,近年来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达 90% 以上,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多项。
六、结论
基于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构建政工工作模式,是新时代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。这一模式以 “大视野” 确立工作目标,以 “多元化” 构建内容体系,以 “立体化” 创新方法路径,以 “协同化” 健全保障机制,能够有效提升政工工作的时代性、针对性和实效性。在实践中,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,积极探索符合本单位特点的政工工作模式,充分发挥 “大思政课” 的育人功能,为推动事业发展、服务国家大局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。未来,随着 “大思政课” 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推进,政工工作模式将更加完善,在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
上一篇:人工智能时代政工工作的机遇、挑战与转型(时代主题与创新类) 下一篇:政工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与提升策略(队伍建设与实践类)